间谍戏或者谍战剧的核心是逻辑与人性,而不仅仅是历史和阵营。
一旦逻辑出现漏洞,谍战剧就没看头了。刚刚播完的谍战剧《胜算》的逻辑运算还是可以的,而且没有以开放的意外强行解决密闭的难题。如电影版《风声》之所以弱于电视剧版《暗算》,就是因为这个。情节不管怎么反转,逻辑必须通顺,如谍战剧《黎明之前》结尾,军统站长之所以放主人公一马,固因看到轰轰转动的历史车轮大势已去,也因为他们年轻时共同经历的常德血战。凡是了解常德血战的人都知道,活下来的几个人缔造出的生死之谊,是可以超越眼前利益的。
间谍之所以难做,不仅需要武艺高强(擅长格斗与枪械)或者智慧超群,主要还需要对人性进行深刻理解与艰难把握。作家格雷厄姆·格林致力于描绘谍战之中的人性荒凉,而《胜算》主要演员柳云龙的上一部谍战剧《风筝》则描绘出谍战之中令人难以想象的忍耐与牺牲。说实话,间谍并不是平常人,虽然真正间谍的相貌都是极其平常的甚至是平庸的,绝对不能像柳云龙一样拥有那么英俊的外貌。
在《胜算》里,远东情报局把自己的情报人员称为间谍,而已成经典的剧集《春天的十七个瞬间》则把战斗在纳粹心脏的苏军卧底称为“侦察员”。“侦察员”这个称谓其实更加具有真实性与历史性。
间谍一定会暴露的,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。全勇先在谍战剧《悬崖》里,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道理。而且但凡侦办方产生一丁点儿怀疑,原先所有的不通之处就全都讲通了。这时候讲不讲证据也就不那么重要了。间谍剧和法庭剧的差异其实就在这里,不必有十足的法律证据,也不必抓现行,把逻辑讲通了案子也就破了。
《胜算》的日常还是挺有意思的,具有微弱的喜剧成分,这完全得益于编剧程琳的生活积累和人物观察。没有这样的基础,有点儿飞翔意思的谍战剧其实也飞不起来。这和《风筝》压抑的日常氛围是不同的,和有点儿神剧味道的逻辑更加强悍的《和平饭店》更加不同。《胜算》更加突出间谍“神奇”背后的日常气质,每个辅助人物也都比较鲜明,无论是保安局的福原局长还是警察厅的刘铁军科长,固然是演员梁冠华和钱波的演技厉害,当然也是角色设计得有意思。
杨铭|编辑
董云平|责编
施虹|监制